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西安仙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

从触觉到视觉的脉象分析新视角

脉诊作为中医传统诊断手法之一,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但至今仍存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问题。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兴起和不断深入正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

脉诊是中医获得病理、生理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医通过触摸患者桡动脉来获取病理和生理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脉象(如浮、沉、迟、数等)来判断疾病。然而,由于脉象的描述具有定性的特点,且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导致脉象的分辨和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差异性。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近年来研究人员尝试使用各种换能器(如应变式、压电式、光电式)来模拟医生的手指感觉,描记出脉搏波的波图,并与经验丰富的医生的脉象感觉进行对照。这些研究有助于客观地描述脉象,并确定脉象与脉搏波波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然而,这种方法引入的分辨脉图的指标具有主观随意性,缺乏明确的生理、病理学含义,难以揭示中医脉象的本质和科学依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代医学提出需要建立合理的定量分析模型,利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中医脉象进行定量描述和分析。这种方法通过讨论心血管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对桡动脉脉搏波波形的影响,来分析脉搏波波图的生理学含义,并探讨其与中医脉象经典说法的内在联系。然而,由于动脉管的复杂性和血液的非牛顿特性,建立这样的力学模型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对所有脉象进行定量分析方面,目前仍难以实现。

古人对脉象的认识主要基于“意象思维”,通过“以象表意”的方式来表达脉之“位数形势”所蕴含的人体生理与病理信息。例如,古籍中常有用“如水漂木”、“如张弓弦”、“如轻刀刮竹”等直观性描述来呈现手指触感。这些描述实际上是大脑对手指触感进行分析后,通过“比类取象”的方式以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使“摸得着”的脉变得“看得见”。这启示我们,是否可以从触觉可视化角度智能化生成数字图像,以便更直观地观察中医脉象?

目前,国内对脉象的主流分析方法是脉图分析,采用时域、频域、时频域联合分析、机器学习、系统辨识等方法对脉象进行分析。然而,这种分析方法与古中医所说的脉象,存在方向性的差异。古人对脉象的分析注重“位数形势”,而现代脉学研究则将脉象细化为脉位、脉力、脉长、脉宽、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脉率等八种脉象要素。近年来,有研究人员提出以八种脉象要素为设计思路研发脉诊仪,还有学者建议借助工程化技术实现脉诊多点多阵列立体脉图的获取与分析,以还原真实的脉象。

尽管主流的脉图分析方法在理论基础和分析技术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但仍无法有效解决脉象的分析识别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医脉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物理现象,现有的脉图分析技术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医脉象的分析。

        回归中医本质,中医脉象专著中反复提到脉象应指的长短软硬、脉力大小、滑涩等特征,并且常用文学性的语言进行描述。例如,《濒湖脉诀》中描述弦脉为“直上直下,端直以长,如按琴弦”,滑脉则被描述为“如盘走珠、往来前却”。《脉诀启悟注释》中也提到滑脉“应指替替然,往来之势,流利圆滑,如盘中之走珠,如荷叶之承露”。这些描述都是先“触觉成像”,再“以象表意”为主要描述内容。因此,我们可以从触觉的角度去观察中医脉象,如果能够清楚地“看见”中医脉象,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本质,从而解开中医脉诊的奥秘。